丧葬见闻,民俗

四天前,我有一同事结婚。两天前,我有一不疏不近的亲戚去逝。一边吃了喜糖,一边蹭了丧饭。因都无关自身,日子照过。


葬礼的景观.jpg

葬礼的景观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喜有丧,有乐有悲,个人的喜怒哀乐更是平常不过,也渺小不过,何苦揪住不放。

丧饭,乍听无限悲凉,其实亦不过一场相聚,一阵热闹,凑满人数集体送行而已。毕竟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老死去,终是较易接受。

哭的是至亲之人,感情稍远些的,过来安慰几句便也罢了。人死不能复生,泪水唤不醒亡灵。

她去世前,留下十万财产,丧事花掉四万,尚有余钱,人又良善,待人接物都客气亲和,子女自是不舍。


换做穷老太婆,又极度尖酸刻薄,谁去哭灵。巴不得早日升天,落个清净。

古人言,功过是非当盖棺时定论,然也。

妻死,庄子鼓盆而歌,为其彻底解脱欣然庆祝。众人不解,谓之无情。孰不知庄子之情,不在人间小情,而在宇宙大情。至此之后,偏于哲思之人不再视死为悲痛之事。


只是,庄子鼓盆过犹不及,既讲究齐生死,何必轻生重死?到底还是有所侧重,以为一副皮囊在,终不得绝对自由。


以此观之,庄子极有情,因在乎妻子解不解脱,故而才有鼓盆之举。

倒是听说有一佛性甚浓之地对死视为平常,内心真正波澜不惊。故事是这样的:一修行者慕名来到此地,路过田间,农人指着身边刚死去的儿子对他说,我儿子死了,请你捎话给我妻子,让她少做一个人的饭菜。修行者惊愕,问农人为何无悲无愁。农人道,死则死矣,生者照旧要过,何必为了死者萎靡不振,生死如一。


道理是有,细想来不过如此,但毕竟太过冷血,人生淡到极致亦无味。相比之下,庄子显得多情有心,躲不开凡俗。

还有一人,在至亲死时也颇有性格,此人叫做阮籍,是魏晋风流名士之一。朋友前来吊丧,阮籍不为所动,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待得众人离去,独自面对母亲遗体时,吐出 一升血来。不重表面不重仪式,讲的是真情相待。有多少人能积郁成血?


大多数人对庄子和农人的行为存有异议,却欣赏阮籍的真性情。因他有哲学家般的表现,也有凡夫俗子的实质。有血有肉,于无情处藏真情。

丧事办得极热闹极隆重,赢满面子,称道一时。但死者毕竟已逝,毫无知觉,再感受不到生者的关注。


子女操心丧事,到底是出于对死者的不舍和孝顺,还是出于习俗的压力和自身的面子,很多时候不得而知。或者,两者兼具。


最实在的孝顺,是在生前用心伺候,让父母享尽天伦之乐。

请道士,做法事,呼朋唤友,哭灵,点灯,抬棺,守夜……每个时刻有每个时刻该做的事,规矩众多,繁琐细碎,如我辈不能全部学得。一代代下来,势必丧失很多传统,以后的节日大事大凡要向城里人靠近,轻松简单,却失了远古的重量和民间的韵味。幸,也不幸。

一人死,几人哭,多人聚,还有一人在这里写着苍白的几个字。敬,也不敬。

有人会如此劝他人:人之一生短暂,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又渺小至极,那些功名或仇恨死后不复存在,何必追名逐利,何必暗生仇恨,到头来终究虚空一场。


可转念一想,既然死后都要归于清静,当然要在生前闹腾一番,名利也要,仇恨也要,繁华也要,混乱也要,总之要与死后截然不同。所谓及时行乐,不行则再无机会。


孰对孰错?星汉运转,沉默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