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改革的农村丧葬陋习,你肯定也深受其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农村,也有些被遗忘的角落,当然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存在,比如,当前农村的一些丧葬陋习就亟待改革。


农村中的丧葬陋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乱放鞭炮。现在农村人死后,必须在家停放三天才能入葬。在这三天的时间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灰白色的烟雾弥漫了整个村子。燃放鞭炮释放出的有毒气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另外,乱放鞭炮还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据统计,一件丧事中所放的鞭炮一般两三千元,也有的高达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

1放这么多的鞭炮.jpg

放这么多的鞭炮


人死了,放这么多的鞭炮到底有什么意义?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这是老辈流传下来的;也有的说,这是“送死人上路”。那么,到底放多少鞭炮合适?古今没有定论。但一般人认为,鞭炮放的越多越显得隆重气派,说明儿女孝顺,家底殷实。不过笔者觉得这些都是奇谈怪论。儿女孝不孝顺村人自有公论,还在鞭炮放得多少?再说,要是花个一头二百象征性地放一下,难道死人就不能上路了吗?


二是浪费白布。丧葬事中,白布的用途很广:道爷的搭手布,孝子的孝帽、孝衣、孝褂等等。白布的开销,一般也要两三千元。有人说,穿白戴孝是古人留下来的,意在表示孝道。如果人活着儿女都不孝,到死了再弄这一套,孝衣岂不成了“遮羞布”?

2白布:穿白戴孝是古人留下来的.jpg

白布:穿白戴孝是古人留下来的


丧葬之后,这些孝布没有一点用武之地,都成了垃圾。据说有位道爷,家里存了几十块搭手布,但家里没有用,卖又无人买,一气之下把它们烧成了灰。


三是花大价钱请歌舞团、狮子团表演。近些年,农村丧葬中请歌舞团、狮子舞团表演的门户逐渐多了起来。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丧葬现场,一边是亲人哭泣的眼泪,一边是欢歌笑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更可笑的是经常能听到“今天是个好日子”演奏,人死了,到底是好日子还是丧日子?更有甚者请所谓的“民间小姐”在坟头上跳“裸舞”,这简直就是弄的不伦不类,乱七八糟。要我说,这个钱花的太冤枉了。

3坟头“裸舞”,简直是弄的不伦不类.jpg

坟头“裸舞”,简直是弄的不伦不类


另外,给死去的人办完丧事后,还有祭“三天”、“五期”的习俗以及筹客的风气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陋习,不仅污染了自然环境,更污染了社会风气,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改变这些陋习,是难还是易?说它难,是因为它是过去的习惯势力,这种势力像一把刀子,人们一般不敢碰它。所以人们往往是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怕“出头的椽子先烂”。说它易,其实这就像是一扇窗户纸,一捅就破。


现在,人们对这些陋习都心知肚明,甚知其害。如果有人把这扇窗户纸捅破,这种陋习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推就倒,一个村,两个村,三个村……很快就会变起来。有的村就自发地进行改革,向传统的陋习挑战。比如,有的人家办丧事,不再穿白戴孝。孝子们戴白花、戴黑箍,表达对亲人的慰藉和孝道,受到村民的普遍认同和欢迎;有的不再请人唱歌、耍狮子舞,一下子就省下好千,这些让我们看到了改革陋习的曙光。


在丧葬陋习改革中,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要做好党员和广大村民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恢复追悼会制度,成立红白理事会,找在群众中有威信的能办事会办事的人当理事长。这样改革农村的丧葬陋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期待着明天的天更蓝,地更绿,人民生活更美好,社会变得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