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跨越数千年,深刻反映着社会结构、生死观念与工艺技术的演变轨迹。

远古奠基: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展现有意识的埋葬行为。新石器时代,普遍采用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土坑墓。葬式呈现地域差异:黄河中下游(如仰韶、龙山文化)流行仰身直肢葬;上游(如马家窑、齐家文化)则多见屈肢葬。随葬品以实用陶器、石器、骨器及少量装饰品、谷物、家畜为主,朴实地服务于“身后生活”。

礼制初成:商周时代

商代墓葬等级森严:王陵规模宏大,有“亚字形”、“中字形”结构,贵族则为“甲字形”。人殉与牲殉制度达到骇人顶峰。象征权力与祭祀的青铜礼器、玉器成为贵族随葬核心。西周继承商制,严格规范棺椁重数,并开创了夫妻“异穴合葬”之制,随葬仍重青铜器与陶器。

丘冢兴起:春秋战国

此期重大变化是地面开始夯筑高大的坟丘,形状多样。墓室虽承旧制,但随葬品在种类、数量与工艺上达到空前高峰,漆器地位显著上升,礼乐重器依旧不可或缺。

帝陵典范:秦朝

秦始皇陵以依山造陵、规模空前著称,动用民力修筑近四十年,埋藏极丰,开创了中国皇家陵园体系,其恢弘格局为后世帝陵树立标杆。

世俗化转变:汉朝

墓葬形式发生革命:广泛采用横穴式砖石墓室,仿照人间居所,竖穴木椁墓渐退。随葬品中青铜器减少,漆器与陶器(尤其是模型明器)激增。更关键的是,残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终结,标志社会观念的进步。

多元融合:魏晋南北朝

墓葬多沿汉制砖室墓,但布局简化,结构细节有创新。随葬品中瓷器大量涌现,取代陶器主导地位,陶制牛车、镇墓兽流行。一个深远影响是开始在墓中放置墓志铭,以文字铭记墓主生平。

雄浑气象:隋唐五代

贵族大墓形制复杂,墓道设斜坡、天井与壁龛;帝陵多“依山为陵”。随葬品以气势宏大的陶俑群为特色,包括仪仗、侍从、天王俑、镇墓兽及华美的三彩釉陶俑。方形石质墓志的使用也趋于规范化和普遍化。

生活画卷:宋元时期

北宋流行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室平面变多角形,内壁饰以生动壁画或雕砖,多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南方则多见夫妻并列的砖室墓。随葬品以瓷器、漆器、铜镜为主。元代北方墓室结构简化,南方多延续宋式并注重棺木防腐。

简朴归真:明清时期

墓葬多有地表石碑标识。葬具以木棺为主,兼有石椁等,并发展出密封防腐技术。最大转变在于随葬观念:明以前重实用器物陪葬,而明清则盛行薄葬,随葬品多以饰品等小件物品为主。

纵观中国古代墓葬发展,其核心脉络清晰:由朴拙趋于繁复精巧,再归于简朴;严苛的等级制度与人殉陋习逐步瓦解;随葬品从重礼器、侍俑转向生活化、模型化,最终崇尚薄葬;墓室结构则从深埋竖穴走向模仿生人居所,并留下丰富的壁画、墓志等文化遗产,成为解读古代社会的重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