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丧葬习俗概览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承载着对逝者的敬重与对生命的敬畏,流程严谨且饱含温情。

家中老人60虚岁以上因老病离世,被视为“喜寿”。临终前,儿女子孙需日夜守候,聆听遗嘱,烧纸祈祷逝者“升天”,并为老人换上“上六下四”的寿衣。老人断气后,子女烧纸钱、纸轿,放声悲哭,同时赶往亲友家报丧。

报丧可口头或书面进行,孝子或长孙亲往至亲处告知死讯、丧期和葬期,疏远者捎口信即可,以便亲友在大殓时前来吊唁。装殓分大殓和小殓,古礼有不同时限讲究。装殓时有落枕习俗,遗体头枕新瓦,瓦上垫三角枕,专人守候。现代多在穿好寿衣次日入棺。

摆孝堂时,遗体前挂白布,设香桌、灵位或遗像。丧家女眷早晚及亲友吊唁时举哀,登记礼物,帐布挂于两旁。夜晚亲友“陪夜”守灵。

发丧多选清晨,旧时头晚“闹丧”,请法师念经,鼓乐不停。发丧先祭奠,再起棺出殡,全族参与,送葬队伍敲锣鸣炮,哭声一路。

安葬注重“风水”,坟墓似围龙屋。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着孝衣到坟前“醮三朝”。

逝者去世后,每逢“七”日祭奠,多做“五七”。最后一次焚化灵屋称“完七”,标志丧事结束。周年祭为“开小孝”,三年祭为“开大孝”,此后恢复正常。

独特的“捡金”习俗,是在安葬约十年后,将遗骸装入陶瓮重新安葬,举行“圆地”仪式,这是丧礼的最后环节。

此外,客家人清明节祭拜先祖,一家有丧事,众人义务相帮。若逝者为妇女,事务多由娘家决定。这些习俗体现着客家人的宗族观念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