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葬形制的演变,宛如一部生动的社会发展史。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公共墓地,到明清时期的复杂墓葬结构,各个阶段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结构、文化及技术的进步。
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考古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埋葬形式。山顶洞下室作为公共墓地,尸骨旁撒有赤铁矿粉,这表明山顶洞人已有灵魂不灭观念,是人类对死后世界的早期思考。
新石器时代,墓葬形制渐趋多样,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以仰身直肢居多,一般伴有随葬品。裴李岗文化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头南脚北,有随葬品。仰韶文化出现多种葬式,如一次葬、二次葬等。龙山文化时,男女合葬墓出现,随葬品有差异,父系氏族社会的阶级意识开始萌芽。
夏商周时代,夏商墓葬出现青铜随葬品,等级差别显著。商代墓葬形制多样,大中型墓多有斜坡墓道、棺椁,还有殉葬与大量随葬品。西周春秋时,墓制多为长方形墓室,无墓道,设车马坑,出现夫妻“异穴合葬”,贵族墓等级制度以列鼎列簋制为代表。
战国秦汉时代,战国墓制分多重棺椁大型墓、单棺单椁陶器墓、棺椁不全小型土坑墓,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秦代多洞室墓,随葬品有茧形壶等。西汉初期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等,中期有大型横穴空心砖室墓等,墓制仿地上建筑,多随葬漆器、陶制明器。西汉末年有石室墓,陶质明器盛行。东汉前期流行单穹窿顶砖室墓,后期流行双穹窿顶墓等,壁画墓等常见。
魏晋南北朝,上层墓葬多为双室或多室砖室墓,中小型墓多为单室土洞墓。北魏出现天井,壁画墓盛行。随葬品中陶制明器、瓷器增多。北魏后期方形有盖石质墓志成定制。
隋唐五代,墓葬多为砖室墓和土洞墓,有斜坡或竖井式墓道、天井。大型墓前有封土堆等。王陵多以山为陵,少数筑土为陵,陵前石像生自乾陵后成定制。皇亲宠臣用长斜坡带天井双室墓,其他人依身份选择墓葬。唐中期后,墓构造简化,规模缩小,随葬品减少。
宋元明时期,墓葬形式基本定型,多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石室墓和土坑墓。宋墓以砖室墓为主,墓顶多样,采用夫妇合葬,墓内有壁画或雕砖装饰。元墓结构简化,多为长方形砖室墓。明代墓葬多为砖或砖石结构券砌,贵族墓有殿堂和石刻雕像。
这些墓葬形制的变化,展现了人们对死亡和灵魂观念的演变,反映出社会等级和阶级意识的发展,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