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者在安慰支持哀恸者时最主要的原则是:尝试着去了解、去接触哀恸者此时的心境,并给予共情性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失去亲人的心理打击是沉重的,而如果亲人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这样的冲击往往较可预期的死亡(如亲人是因为癌症病逝等)更加的令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哀恸反应可能会更强烈,哀恸的历程会持续更久。
万安园入园礼仪
在面临亲人突然之间死亡的事实时,哀恸者通常会先感觉到震惊,并且难以置信,甚至会暂时陷入麻木的状态。接着下来难过、悲伤的情绪会一涌而出,哀恸者在这个时候会开始哭泣,并陷入极度悲伤的情境。哀恸者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持续的情绪低落、毫无食欲、无法集中精神、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等等类似忧郁的状态。
万安园专业礼仪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陷入极端的哀伤时,他(她)的难过、哭泣是不可避免,不应该去压抑。如当哀恸者因失去亲人而陷入悲伤情绪时,陪伴者不要因为怕让哀恸者过度难过而告诉哀恸者:“不要哭了”、“不要难过了”。其实,这时候“共情”的去聆听哀恸者诉说他伤心欲绝的心情、难过痛苦的回忆,或是内心的遗憾与歉疚感等等,才是协助哀恸者走过悲恸过程的重要开始。 陪伴者在安慰哀恸者时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尝试着去了解、去接触哀恸者此时的心境,并给予“共情性”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
送别已故亲人
而所谓的“共情性”的陪伴,可以是陪着他默默的哭泣、陪着他去对老天的残酷无情表达愤怒与抗议、陪着他去谈内心的痛苦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去说出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或给予他真诚拥抱安慰等,也可能是当哀恸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思时,陪伴者默默的陪在一旁等等。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哀恸者当时内心的感受时,往往我们就能做出“共情性”的回应。
为先人超度
必须指出,在这个时刻,陪伴者并没有办法去减少哀恸者内心沉重的悲恸,但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到哀恸者内心最深层的哀伤与痛苦时,这样的陪伴、支持与安慰能够让我们与哀恸者的痛苦、绝望的心灵产生一种“情感联结”,而这样的情感联结对于哀恸者来说,虽然不能减轻其悲恸的心情,却能陪着他去承受、去经历、去走过这段最不堪的生命历程。
亲情友情的送别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正常的情况下,哀恸者的忧伤会逐渐平复,生活和人际交往也会渐渐恢复正常,彷佛时间医疗了悲伤,哀恸者也就逐渐的从悲伤哀恸的历程中复原了。
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