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精品莲位’的落葬现场
在中国,60岁的人别称为花甲,意味着开始步入老人的队伍。搁到现在倒没什么,可以名正言顺的退休,然后在家颐养天年,没人说什么。但是在古代,只要到了这个年龄,不少人都打哆嗦。因为要命啊。若是身体状况不好死亡尚能理解,事实上呢,即便身体没有任何毛病,也会被活埋,还美名曰花甲葬。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吧,到了花甲之年,当事人非常注重,儿女们同样上心,要邀请亲人朋友摆上酒席庆祝,且已经成为传统风俗。不过,这个不成文的规矩目前被打破。山西某村出台村规,周岁孩子,花甲老人,不得过生日庆祝,家里有丧事,不得披麻戴孝和祭奠。同时也禁止其他宴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操办喜丧的习俗,自孔子始就主张厚葬厚礼,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可窥一二,更有《礼记》规定流程和礼节,自古以来,中国礼制认为厚葬体现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尊敬。喜事则更不用说,一向以喜气同沾为尚,这都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仪式的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礼”文化,今突然要改变几千年的习俗,并不容易。
但从报道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居民对这项规定都表示赞同,原由均是大操大办送的人情钱太多,不堪重负,而这项规定正好说出了居民们许久的心声。喜丧送礼本是出于祝福或安慰的“共情”心理,已在不知不觉变成人情社交的维系工具,被金钱所衡量,这样的“祝福”早已变了味,中国礼制亦遭到曲解。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一直反对厚葬,认为其过于铺张浪费,主张节葬,这与墨家例行节约的习俗分不开。而到了现代,中国也一直在倡导节约,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许多喜丧事主人为“撑面子”如同撒钱一样办设宴席,流水席成“流钱席”,不利于中国节俭风气的形成。
从另一方面说,过高的份子钱俨然已成为了民众生活的负担。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给的份子钱在短短几年内翻了四五倍,水涨船高,即便条件稍弱的人们也不好意思使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下,辛苦来动换来的一家生活费随即化作两顿“喜丧饭”。这样看来,整治大操大办也是必要之做。
但此次该村的公告也略显不近人情,“不许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一则就引起了很多网民的不满。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披麻戴孝更是丧礼中的重要环节,为表达对长辈的怀念,寄托哀思,且这一项并不浪费财物,也只行于家庭内部,属必要之作,何必一刀切式禁止。前有安徽强制推行火葬,掘坟开棺的视频就在网络上引起强烈不满,官方为推行文明社会建设之心可理解,但手段过于强硬粗暴,未能照顾到百姓的利益和接受程度,也就未能立于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的整治进程还长路漫漫。
除此之外,该公告的合法性也有待考证,地方修改户籍管理方法尚无前例,此公告被不少人质疑涉嫌违法。可行之策是限定操办的规格和席面的上限,让中国孝道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又让铺张浪费之行得以制止。
真的,已经有那么长的时间了,不少地方都很重视移风易俗,也想出不同的招数,但都以失败告终。闹腾得最厉害当属河南的平坟事件。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深入性的了解和调查,策略难以替代传统,更无法和现实衔接,导致出发点不错的事情无疾而终。该村这次的“不严谨”事件再次敲醒警钟,变味的移风易俗绝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