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墙壁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这也是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的确诊数据和死亡名单,仍然每天都在上升。瘟疫是人类史上反复出现的灾异,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文明进程,在危机面前,人类的抵御与探索,勇气与悲悯得到延续与升华。与病毒作战,人类一直在进步。人类能从灾异中获取怎样的教训?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了我们大家一个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机会。
在阅读与观影中,让我们的认知升级,以更为科学的方式了解瘟疫与疾病,也更为理性地态度对待和思考这次疫情。小编为你奉上一份认知清单,让我们在学习中重温历史、守望希冀……
影片●纪录片
《传染病》
华纳兄弟 2011年
影片灵感来源SARS,讲述了一种靠着空气就能传播的致命病毒,世界各地的医疗组织争分夺秒研究病毒抗体的故事,几乎里面的每个细节,你都能在当下找到对应,这根本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影片,而是对一场可能的全球性疫情的推演。假如他是官员就能够第一时间遏制疫情;假如他是医务工作者就能第一时间进行防护;假如他是普通人也会提前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了足以抵御风险的口罩、酒精,不会去药店排队徒增暴露风险……
《切尔诺贝利HBO》
5集迷你剧 2019年
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地。33年过去了,提起切尔诺贝利,仍然是无数人心中的噩梦。切尔诺贝利,位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普里皮亚季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瓦列里·列加索夫,作为一个杰出的苏联核物理学家,成为了处理这场事故的应急小组的一员,同时也成为最先了解并着手组织处理这场事故的负责人之一。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能源局领导鲍里斯·谢尔比纳在事故发生数小时后,被指派领导事故调查委员会,但当时政府还没意识到反应堆已经爆炸。作为这史无前例人为灾难的高级应对官员,他发现自己身陷政治体系问题,以及得面对这场核灾难不停攀升的伤亡人数。苏联核物理学家乌拉娜·霍缪克致力于调查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好让未来不会再发生同类事件。但在调查期间她与想埋葬可怕秘密的人产生了未曾预料的冲突,为了真相她得冒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险。
《非典十年祭》
5集纪录片 香港2013年
2013年,非典十周年。凤凰卫视用2003年非典肆虐时拍摄素材,对当年的疫情进行了回顾。从第一例非典病人开始说起,到疫情的传播和爆发。2003年的北京市民是怎么应对的?小汤山是怎么建成的?病人是怎么转移到小汤山的?都有珍贵的镜头记录。还有,当非典过去,那些曾经的非典病人的生活又是怎么样?
如果说哪一部纪录片可以很好地展现出出非典的全貌,那么就非属《非典十年祭》这部纪录片了。看完这部纪录片或许人们就能够了解当年的疫情发展的前前后后,甚至对于今年的武汉肺炎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该片是凤凰卫视在2013年非典十周年的时候推出的重磅的纪录片,邀请了当时一线的抗击非典的一线工作人员,比如医生、护士、医学专家以及记者等等,讲述他们所经历的非典疫情。
《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美国 6集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下一场全球疫情何时爆发?人类该如何应对?是不是听起来很有时效性。医务工作者、流行病学家和医药科学家等专业人士介绍了他们研究病毒和流行病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主要从医护人员和研究者、疫苗开发者的角度出发,将美国、印度、越南、中国等多地面对埃博拉、禽流感、猪流感等流行病的不同情况和启示呈现出来。纪录片的亮点在于对人性的表现。就算是每天都在接触病人和病毒,医护人员终究还是人,也需要体恤和安慰,也需要支持和理解,在病毒面前他们同样是脆弱的。或许,当下正经历疫情的我们,能从中获取到些东西。
《认识病毒》
科学知识系列 美国
Discovery Channel将揭露一个充满细菌与病毒的世界。各种感冒病毒攻击鼻子和鼻窦黏膜细胞,引发感冒大流行;登革热病毒引起断骨热;遭汉它病毒感染严重时将引发内出血、肾衰竭而亡;HIV人体免疫不全病毒,则引发全球恐慌的艾滋病。
所幸疫苗的发明成了科学家与世人的美梦,从蛋白质中研究而来的抗体,包覆在病毒表面可导致病毒死亡,并能在病毒再次入侵时立刻辨认,采取保护措施,使人体形成一免疫系统。然而病毒与其导致的各种传染病并不会消失,人类只能将其逼到人类生存的边缘,企图去控制它们,人类注定永远得与最卑微的生物进行殊死战,您有必要一起来一窥究竟。人类与病毒之战一直在持续。这些纪录片也描述了不少人类与病毒间“斗智斗勇”的过程,比如天花病毒是如何被消灭的,艾滋病为什么不再是绝症,以及病毒和疫苗之间此消彼长的过程。
《病毒为何致命》
英国BBC纪录片 2010年
从2009年的猪流感讲起,回答了什么是病毒、病毒是怎么致病甚至致命的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说到了在非洲发现的猴痘病毒,一种因当地人食用野生猴子肉而染上的病毒。还介绍了天花病毒的灭绝,以及艾滋病病毒仍无法被消灭的原因。 科学家的结论可能会出乎常人的意料。病毒是生命形态的一种,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我们的生命相辅相成。
《 鼠 疫 》
阿尔贝·加缪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在1947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座平凡的地中海小城突然爆发鼠疫的故事。你可以看到,在动荡、劫难的极端环境下,人类如何同瘟疫奋力抗争,如何坚守自己的善良和信念。“同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我不知道诚实在一般意义上是什么,但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诚实就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书中这段话,也能给处在相似境况下的我们一份力量。只要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每个人在这场疫情中都将功不可没。跨越时间的经典之作,帮你收获力量。
《 病 毒 星 球 》
卡尔·齐默 著
“新型冠状病毒”让我们措手不及,让“病毒”这个词变得更可怕了。其实,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的。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人类和病毒,一直是相爱相杀、相互依存的。不仅如此,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地球,还深刻影响着生物的演化和整个地球的坏境。读完这本书,你会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疫苗的史诗: 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法] 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著 宋碧珺 译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当然,书里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瘟疫年纪事》
[英]丹尼尔·笛福著,许志强译
如果不是特殊时期,如果你想选一本好看的小说来读,我想你不太会翻开这本“东拉西扯”的《瘟疫年纪事》。作为半纪实作品,《纪事》中不厌其烦地出现具体的伦敦街道、教堂名称,列出死亡统计表和政府法规,营造出非虚构式的真实性;作为小说,作者笛福虚构了一个亲身经历1665年伦敦鼠疫大灾难的幸存者H.F.,让他把所见所闻所思讲述给我们,并期望他的记录对后来者有益。读《瘟疫年纪事》给人的最大感受是一个简单的念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后人——包括个体、群体和政府——可以像叙述者期望的那样,从他的记录中汲取经验,历史也许不会相似。但我们知道,这样想实在天真。也许历史总是相似的原因正在于,每个时代的人都不会从先前的悲惨经验中真正吸取教训,这恰恰是不同时期的历史中最相似的一点。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美] 内森•沃尔夫 著 沈捷 译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枪炮、病菌与钢铁》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著,谢延光 译
“这是对各大陆13000年历史——关于芸芸众生的悠悠万事的简史——的一次生动描写的、充满激情的、旋风式的巡视。帝国、宗教、文字、作物和枪炮的来龙去脉尽收眼底。本书终于为不同大陆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结果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摧毁了关于历史的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对现代世界如何形成的说明,充满了对我们自身未来的有益教训。这本书只要读上两页,你就会爱不释手。”
《正义永不决堤:水牛湾惨案》
[美]杰拉尔德.斯特恩 许身健译
这是一个有关西弗吉尼亚州的小社区如何应对一场可怕的矿业灾难的故事,125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担忧,却又充满力量、振奋人心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勤恳、充满人性光辉的矿业工人及其家庭是如何联合起来,抗击那些无情危害他们生命、摧毁他们赖以为家园的山谷的人,又是如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本书揭示的是:如果法律系统向每一个人开放,法官务实而清明,律师们也愿意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标准接收疑难案件的话,这个法律系统就是行之有效的。
从本书的故事中,读者还能了解到:灾难后的幸存者们遭遇的不仅是身体伤害、经济损失,还会遭受严重的精神痛苦。水牛湾地区一案中的律师所称的幸存者的“心理损伤”,现在被正式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水牛湾地区事件和其他悲剧事件后的幸存者进行研究后得知:创伤后应激障碍往往发生于灾难和残酷的战斗服役之后,而遭遇这些症状的人们需要社会的帮助才能有效应对。
比尔·克林顿总统亲笔作序!在美留学生书架上的必备法学教材!何帆、斯伟江、朱伟一、陶景洲、陈少文等诚恳推荐!面对人祸和天灾引发的诉讼战争,法律人如何以勇气、魄力和睿智挽救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