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以三种方式满足百姓“逝有所安”的需求:第一种是不占地的,如海葬、树葬、深埋不留坟头的生态葬,国家将大力倡导,不需个人花钱,政府补贴奖励;第二种是大量的骨灰存放,政府将大量建立以村和乡寨为单位的骨灰堂,收一点管理费,甚至不收费;第三种是入土的,分公益型公墓和经营型公墓,经营型公墓采取市场价格,政府会参与价格指导,个人承担一定费用。(9月9日《中国之声》)
笔者年届古稀,很欣赏第一种生态葬。想当年,周总理仙逝,骨灰洒进大海,带了文明殡葬的头,世人敬仰。现在国家要大力倡导生态殡葬,总理在天有灵,想必欣慰,我们后辈小子理应追随。当然,生死有命,长眠难免,选什么方式休息完全由个人决定,别人是不好多嘴的。
中国有驾鹤者入土为安的传统,老有所养,逝有所安,是和谐社会之大端。好长一段时间了,富起来的中国人添了一种心病,有人走得心不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文明的殡葬攀比和商业炒作使墓地价格飞涨,人们不禁感慨“死不起”。这次殡葬管理修订,把重点放在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强化公益导向上,可以说,能从根本上解决“死不起”的问题。剩下的就是树新风了。
人之辞世乃大哀也,触碰的是人性最柔软的地方。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只能因势利导,不可强求化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耐心才能水到渠成。周总理仙逝40多年了,步其后尘选择生态葬的人越来越多,但远没到主导殡葬的地步。不过,走向文明的步子不会停下,生态葬终究会绿染大地。
质本洁来还洁去。笔者向往生态葬,是深感它契合“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留一片绿色在大地,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文明人应该做的事。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人在一个地方呆上20年,那地方就可称作故乡了。回眸来路,生我之地是第一故乡,青春挥洒地是第二故乡,走过壮年到花甲地是第三故乡,退休后的候鸟生活处将成第四故乡,到了长眠之时,无论哪个故乡的河湖大海都是向往之所。那种浪漫,想一想都心醉,醉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