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9年9月1日,中国2亿多中小学生开学报到的日子。
从学校附近马路上拥挤的交通也能看出,今天几乎是全部有适龄子女家庭的重要日子。
中国2亿多中小学生开学报到的日子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2013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3527万人。其中,小学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约为10564万人,初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约为5736万人,高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约为4527万人,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则超过2700万。
可以知道,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亿多一点。
正常情况里,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前后会经历30到32次开学。
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前后会经历30到32次开学
(一)
这意味着什么?
熊孩纸们,终于要开!学!啦!
有些爸妈可能会感觉非常好~
但对于部分中小学生来说,这很肯能是个“悲伤”的日子。
开学了……又要重回学校面对作业和各种补习……
可为什么全国的中小学,都集体选在9月1号开学呢?
以下内容不算科普,纯属炫耀~
在1912年,
孙中山先生就定下了每年9月1日是全国学校开学的日子,从此就成了我国各地统一的开学时间。
20世纪初的中国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首部由国家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其中首次明确了全国中小学统一的开学时间,相当于公历的9月初。
但因为当时仍在使用农历,所以9月1日开学的说法还不能确定。
等到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中国将农历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当年9月至次年8月南京临时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史称《壬子癸丑学制》,至此确定了公历的9月1日是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开学的时间,并且延续至今。
此外,可能还有以下几个参考原因:
季节气候
一般来说,阳历的九月是中国农历的初秋,暑期基本结束,天气逐渐凉爽,人更能静下心读书,学生也经过了两个月的休息调整,充满活力,可谓开学的最好时间。而选择一号开学,有重新开始的意思,也能更方便计算课时。
农闲农忙
开学时间在秋季,是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周期,包括农忙劳作、收成完才能攒到学费等因素。这与许多节日选择日期的原因是一致的。引进西历以后,定在9月1日开学是对历史习惯的沿袭,也是对农业生产周期的配合,毕竟咱们是个农业大国。
风俗逻辑
万年历上通常会显示宜忌习俗,九月一日那天刚好宜入学。
时间逻辑
9月1号到1月10号,合约130天左右。这样才能吻合课时的分配,上半学期130天左右,下半学期140天左右。2月份开课的时间段是上半学期,6月到8月就开课的话,一来完不成上半学期的课,二来身体弱的还可能会中暑。
最后,祝天下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
在古代,入学时一件人生大事,成人礼、婚礼还有葬礼被认为是四大礼节,充满了仪式感。
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有了要准备祭品祭拜先圣先师的仪式,而祭品则是芹菜和藻,寓意着学生们要勤奋和早起,而到了战国晚期《学记》就记载了当时的入学礼仪。
到了现代,2018年一个小朋友背书包上学,书包里装着大葱手里还提了很多东西,网友戏称“小背葱哥”。
“背葱倍聪”,寓意聪明伶俐,手提着水果零食,有苹果、菱角、统一100方便面,分别寓意平安,伶俐和考100分,而另一只手呢,带“小天才儿童电话手表”。可谓是承载了家人、长辈的祝福和对下一代的美好期望。
(三)
中国四大礼仪
中国四大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如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多会纷纷贺喜,馈赠礼品或钱物祝福。
冠笄之礼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之礼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之礼
寿诞之礼
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丧礼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不能逃脱。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仪式与规矩冗杂。如高寿之人寿终正寝,会被称为白喜事。逝者去世,亲戚朋友多都前来吊唁。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现代则多送上花圈、鲜花、纸钱慰藉丧属。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结语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人爱人,
礼仪的原则是自谦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敬人”不仅是故作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现代人对古代礼仪、礼俗的继承属于复杂问题,需要辨析区别,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