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殡葬改革

福迁塔与朝祖坛景观.jpg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农村地区“重火不重葬”、“一刀切”的现状,强制推行火葬的弊端,推行生态“深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国情、民意提出了当前农村殡葬改革中可行的建议,将对和谐新农村建设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当前农村地区“重火不重葬”不加区别地一律强制推行火葬,致使广大农民“不敢死”害怕死后被火炼。现在农民对强制推行火葬意见很大,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


中华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入土为安”的习俗和传统,我们应当反对的是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反对的是活人拿死人坟头比阔气、反对的是挤占浪费土地资源,而不是反对“入土为安”和“尊重死者对自己百年之后如何处理自己的遗愿”,恰恰相反尊重“入土为安”、尊重“死者的遗愿”是一个国家和政府开明和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


我个人认为火化不是殡葬改革的目的而是手段。殡改的目的是保护资源和环境、节约土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火化只是殡葬改革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当实行安葬形式的多样性(如,火葬、深葬等),更充分地尊重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死者及家属的意愿,就如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吃米和吃面食一样,不能让全国人都吃米或都吃面一样,如果是那样人民会都不乐意。


近年来,不少地区不加区别地一律强制推行火葬为内容的殡葬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引出了诸多的“怪现象”。实质上这与火化不符民俗,不符农村实际,广大农民无法接受有关,应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殡改中暴露的问题。


“怪现象”之一,交了罚款可以偷埋,只要没人举报,死者家属交几千元不等的罚款后可以在夜深人静时掩泪把亲人埋掉。


“怪现象”之二,火葬也能入土为安,既迫于无奈,花了不少于土葬的钱后做了火葬,由于出于火葬对不起死者(死后也不能留全尸)的这种补偿心理,丧事往往会大操大办、异常隆重。这和殡改的初衷背道而驶,而两度丧葬又给农民造成了更大的经济负担。


“怪现象”之三,尸上浇油用火烧、雷管炸药威力大。一些基层政府和民政部门方式强硬,发现私自偷埋者扒开坟墓浇上汽油一烧了之。让人更不能理解的是哪怕大多数人家采用深埋,地上不留坟头,不立碑,不影响耕作的情况下,也不能放过,火化成了一刀切。这种抛尸于野的情况有悖和谐与人性;有悖常理与法理,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也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深深地刺伤了死者家属的感情。


“怪现象”之四,出现了一批靠举报私自偷埋者的从业人员。一些由手好闲、不务正业人员,他们不想着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挣钱反而靠举报的奖励来为持生计,引起了邻里之间的不和谐。


“怪现象”之五,出现了尸骨无人认领的可悲现象。由于人民群众愿意深埋,以遗体消毒薄葬深埋、不留坟头、不立碑、不占用一分一厘土地、不影响耕作的丧葬方式,也可以为死者保留个全尸,但一些基层部门态度强硬一律实行火葬,最后过世亲人眨眼间变成了一堆灰,出于气愤,广大群众都说人都没有了还要那一点灰干什么啊?于是就出现了尸骨无人认领的可悲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主要是我国现在正在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的政策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的方针,不科学、不合实际、不符农村风俗、传统和民心、民意。


看来农村殡葬改革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一个比较敏感的一环,决不仅仅是一烧了之的问题,它需要我们去花大力气、长时间去琢磨去探索一个和谐的解决之道,一个长期的合国情、合民俗、合民意的解决之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给父母送终是件大事,如何把过世的亲人送走?如何给过世亲人一个传统的尊贵的礼遇?如何给亲朋、乡亲一个表达哀思的机会?当前有没有一种更好的丧葬方式呢?一个既能将过去的传统去粗取精,承接于现代文明,又能把过去的传统中优良的东西与现代文明找到结合点的丧葬方式呢?一个既能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又能尊重中国传统和习俗、尊重逝者个人及家属的意愿,又能减轻农民负担的丧葬方式呢?有,通过长期的考察和思索,我认为在广大农村地区应当实行“深葬”(即是,进行遗体消毒薄葬深埋,一般应在2米左右,耕作层以下,不垒坟头、不立碑,墓穴上照常耕种,尽量恢复地表原貌的丧葬方式)。各地还可因地制宜,尽量利用林地、戈壁、荒滩、山川、丘陵等非耕地进行“深埋”以更好地保护农田。死者愿意火葬的应当尊重个人意愿,让深葬和火葬并存,实行安葬方式的多样化,更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农村实行深葬比火葬有什么好处呢?


1.生态“深葬”不占用一分一毫的土地,而火葬占用大量的土地。要实行火葬必当建大量的殡仪馆等附属设施少则占地几十亩,多则上百亩,且每县都建.而且通过城市的殡葬中我们都能看到,在火化后又要把骨灰安放在墓园,近年来,墓园建设一直快马加鞭,大量的占用耕地、草地、山坡、沟坡,这些墓园大都是丧属花了巨资用砖、水泥、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瓷砖等材料建造的。这种骨灰墓园一般都建在沟坡或者山坡上,看似没占可耕地,可遥望过去,密集的墓群中,一排排、一层层、一行行的石碑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并且这些密集的水泥墓群连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水泥盖子,给地面包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很难风化,这才是最真实的永久占用土地的。另一方面,由于火葬业的暴利,豪华墓园、塔陵、骨灰堂耗资巨大,修建之风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其背后就是大量占用土地啊!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它们也并没有达到人们理想的要求,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还不如生态葬“深葬”把遗体消毒薄葬深埋,一分一厘土地都不占用。生态葬的实质就是把殡葬活动纳入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更人道、更科学、更合理地让人的遗体进入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靠自然分解做到一步到位。


2.火葬严重污染环境而生态“深葬”不存在此情况,更环保。经研究在火葬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卤化合物、颗粒物(烟尘和粉尘)等,这些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


3.“深葬”充分尊重逝者个人意愿,减轻了农民负担,每年也能为国家省去几亿元的经费。对于广大农民为了儿女、生计等问题,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自己百年之后能长眠于自己辛勤耕作的土地上,与土地朝夕相伴。现在村里死了人全村人都哭,群众的想法是农民辛苦了一辈子死了连个尸首也落不全,无法接受。而火葬又要多花费二千多元,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4.生态“深葬”维护了死者的尊严,减轻了丧者家属的悲痛。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恐怕是人生中最痛苦的悲伤了,人们都不愿意看到亲人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堆灰,不便于人们一下接受,还不如让逝者长眠于地下,让亲属从心理上有个寄托,让人们的痛苦情绪在对生命的祝福中慢慢地痊愈。


5.生态“深葬”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江山稳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们殡葬改革面对的就是人,我们要让死者得到安息,生者得到安慰。


6.生态“深葬” 把干群“水火不容”的关系从根源上消除。强制推行火葬容易导致干群对立,激化矛盾,如果推行深葬人民群众乐意接受,减少殡葬改革的阻力能够使政策更好地得到落实,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达到殡葬改革的目的。


7.生态“深葬”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宗旨。人民更愿意实行即不占用耕地、不污染环境,又尊重当地风俗和传统、减轻人民负担的“深葬”方式。如果深葬能在广大农村得到实施,它决不亚于减免农业税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满意度。


8.生态“深葬”使殡葬改革一步到位,修正了我国法律在殡葬改革方面走的弯路,有力推动了我国殡葬法律改革方面的进步。我国现在正在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政策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我们殡葬改革的任务,是少占地,甚至不占地,骨灰不保留,现在群众还不能完全接受,那么可以保留一定的时间,两代人总够了吧。这些观念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是很正确的。其实不然,这是殡葬改革观念上的一个严重误区,如果不能及时匡正,必然与我国把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给南辕北辙。


9.生态“深葬”为未来城市殡葬改革指明了方向。人类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生态化”(即不占用土地、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人性化”(即是在保证生态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死者个人及家属对死者遗体处置的意愿)。而当前城市只有一种丧葬方式,且这种方式不仅消耗能源(如电、油)、污染环境(如火葬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占用土地(如修建殡仪馆等浪费大量的土地少则几十亩,多则上百亩,且每县都建)、浪费国家经费(如建殡仪馆等附属设施、购买车辆、工人工资等),所以深葬要比火葬更科学、更环保。也比火葬之后的“海葬”(火葬之后骨灰撒入大海)、“吹灰葬”(火葬后骨灰让风吹走)、“树葬”(火葬之后骨灰撒入树下)、“伴花葬”(火葬后骨灰同花一起埋葬)要科学,它省去了火葬的程序,使人体深埋于地下靠自然分解回归自然,既环保又人性。


建议:


1.应当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的政策方针: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其政策不科学、不合我国实际。应当在殡葬改革中实行火葬与生态深葬并存,实行安葬形式的多样性,并最终过渡到科学、环保、和谐的生态深葬制度。


2.在农村应当实行生态 “深葬”。既.不占用土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满足广大农民心愿、减轻农民负担的丧葬方式;对遗体进行消毒,薄葬深埋,不留坟头、不立碑,墓穴上照常耕种,不占用一分一毫土地的丧葬方式,以充分尊重农村风俗、传统和民心、民意。


3.对于客死异乡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农村人口,只要死者个人及家属愿意落叶归根,以死后留全尸的方式回家深葬的,我们应当尊重其个人遗愿及家属心愿, 医院、殡仪馆、地方政府、地方民政部门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人员不得干涉。


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民做主、为民请命,国务院、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民政部能更以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态度出发充分尊重农村地区风俗与传统、尊重广大农民心愿,使这个现在惠及九亿农民将来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民心工程尽快得到实施,以达到生态中国、和谐中国、平安中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