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口平坟”、“安庆老人自杀”到去年的“江西砸棺”运动,关于殡葬改革在网络讨论的太多。各色人物、各路人马、各路诸侯从行动到言语,讨论的太多,表达了看法。留给人们的思考太多,也让笔者有必要再次站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知道,殡葬改革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大概60多年。1956年4月27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等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签名倡导实行火葬,只留骨灰,不保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从此拉开了殡葬改革的帷幕。新中国的殡葬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倡导阶段(1949~1985年);法制阶段(1985年以后)。
笔者注意到,每次有新的殡葬改革文件中总会提出“积极的、有步骤的....”说明了,国家在推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是顾及到了“民俗、民风”问题。而不是很强硬的向前推行。我们应该理解和拥护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如:《2012年殡葬管理条例》就是照顾到了农村民俗,充分考虑到在实实行殡葬改革过程中.....,删除了“强制性....”。换句话说,人死如灯灭,人死了还有什么,埋葬只是为了寄托所爱之人的哀思罢了。国家推行的每一项改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国家要发展,城市要进步,如果真想为后人留些什么,就留些土地吧,留些赖以生存的山水吧。
朝祖坛与哼哈二将
殡葬改革,这本来是一项移风易俗、退地还耕,文明进步、利国利民的好事,网上时不时的遭到无数网民的攻击和漫骂!这与近十年来的各种尊孔读经的复古丑剧有直接关联!这种复古反动逆流的泛滥猖獗,必然会极大地加剧中国文明化的艰难程度,不但使五四以来的各种的启蒙运动成果毁于一旦,而且会无限期地推迟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
小平同志就道出了真谛,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了“治国警句18条”。不了解“治国警句18条”的笔者今天带大家温习一下:“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要埋头苦干”。真到本世纪中叶我国那么社会文明进步要不要同步跟上?富强民族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何谈起?所以说,改革这个大方向不能变,动摇不得!
改革的意思就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在这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在旧的事物存在下获利的那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导致他们的反对,无论什么改革都是这样。
但!们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万事都有两面性。政府要推行火葬并不是不好,在推行火葬时没有充分的做好宣传,没有深入基层调研,基本公共服务没有跟进...,政策来得太急,执行得太强硬。“村里很多人家的晚辈都在外地,进门收棺的时候只有老人独自在家,做法不妥。”“有些老人从小受苦,省吃俭用,就指望死时能睡个好棺材,就像住个好屋子一样。现在把这个念想给绝了,有些老年人是敢怒不敢言。”农村的丧葬习俗与人们心灵的安顿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息息相关,政府运用“一刀切”的激烈手段推进殡葬改革,不仅是在打破“入土为安”的禁忌,更是在破坏一个家族的风水,也会为当地的基层治理埋下隐患。“在这个意义上,抢的不是棺材,抢的是老人们的生命意义”。
改革急于求成,行政加大力度,干群矛盾激化,甚至群众激烈反抗,舆论哗然......。假借殡葬改革来实现别的政策目标,或用节约土地、生态建设等别的政策目标来合理化粗暴的殡葬改革,都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既违背政策科学,亦是为将来的基层治理埋下祸患。所以说,政策大方向再好,基层歪着走,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都是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总之,改革必然会触碰某些人的利益。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已经起势,会当中流击水,正需夺隘闯关。然而,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会遇见阻力、碰到困难,越是压力重重、挑战不断,这无疑对改革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要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胸怀气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拿出破釜沉舟、舍我其谁的改革勇气、意志和决心,向顽瘴痼疾开刀,向障碍藩篱宣战,改革就一定能顶住压力、冲破阻力、不断向前推进。
总之,运动式殡葬改革固然不对,但一味迁就是嗜痂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