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五礼”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礼制以“五礼”为框架,构建了传统社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

吉礼为祭祀之礼,通过仪式沟通天人。祭祀用“牺”(纯色)和“牲”(完整),“三牲”指牛、羊、猪。天子用“太牢”(三牲俱全),诸侯用“少牢”(无牛)。另有家庙祭祖、出行祭路神等仪式,祭前需斋戒净心。

嘉礼为吉庆之礼,标志人生重要阶段。男子二十行冠礼(弱冠),女子十五行笄礼(及笄)。婚姻遵循“六礼”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合卺”指新婚共饮,还有陪嫁、订婚等习俗。

宾礼规范人际与外交秩序。诸侯朝见天子有“朝聘”制:每年小聘,三年大聘,五年亲朝。“揖让”分三等,“九拜”包括稽首、顿首等不同礼仪,体现尊卑有序的交往伦理。

军礼涉及军事仪式,包括征伐、校阅、誓师等,彰显“师出有名”的战争伦理。

凶礼为丧葬之礼,核心是“五服制度”。按血缘亲疏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丧服。西晋起“准五服以制罪”,成为法律原则:尊犯卑从轻,卑犯尊从重,适用于刑事和民事领域。

五礼体系融合宗教、伦理与法律,是中国古代社会维系两千余年的重要制度基石。